今天想说一说日语的复杂性,我猜测它来源于中文,这一复杂性能够在微调语句时感受到——想象你需要给上级解释一件难以开口的事情时准备措辞的感觉。这类语言困难点在于有许多正确的说法,因此日文里称作文法的部分中所含有的条目非常多。

尊敬程度 语句
非敬语 分かった。
分かりました。
⭐⭐ 畏まりました。
⭐⭐⭐ 承知いたしました。

以「我知道了」这句话举例,可以延伸出多种说法。「分かった」是日语的简体说法,只能用于朋友间交流,而「分かりました」是丁宁体,是比较正式的说法,可以用于对老师、上级。「畏まりました」则多用于服务行业,「承知いたしました」则要更加正式。一句话根据句型的不同和用的动词不同,则会演变出多种情况。

尊敬程度 语句
非敬语 行きましょう。
行きましょうか。
⭐⭐ 行きませんか。
⭐⭐⭐ 行かないでしょうか。

同样,邀请人也有尊敬程度的区别,「行きましょうか」给了人拒绝的选项,而「行きましょう」没有,「行きませんか」通过否定的形式邀请对方显得更加客气。「行かないでしょうか」通过否定的形式和「でしょうか」的组合进行提问,是最客气的说法。

标日是从丁寧形开始教起的,但是日本国语课程则是从普通形开始,要谨慎对待这一区别,不然学完之后容易“不说人话”。

再者,用中文来类比或是通过翻译到中文来理解某些语句的内涵是很困难的,例如「大丈夫」这个词,直接翻译是「没关系」,有时是婉拒对方的好意,有时是答应对方的请求并表示不麻烦。而同样的语义下,使用「ちょっと」时,婉拒好意的意义不发生改变,在被请求时则表示不大方便,不能提供帮助。

说解决这些复杂问题的方法的话也只能是见多识广了,反复的学习语法,多看剧,根据场景对话来理解某句话想要表达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