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开始于我学习日语的初级阶段,目的是为了记录学习这门语言所做的努力,所需要花费的精力和时间,学习的方法和方向。

我并不是零基础开始的,在开始系统学习前,我就已经能够阅读生肉游戏。记得第一本生肉时,我怀着热情和对游戏的热爱,但最后以弃坑告终。我第一本成功阅读的生肉大概是「千の刃濤、桃花染の皇姫」,主角语音对于初心者的帮助非常大。

考研前夕,我曾找过一位日语学校的老师,聊了关于日本留学、日语学习等方向的内容,当然最后我选择了考研并且上岸,但她层多次强调,初级日语需要和老师一起学习,中级、高级的内容可以自己去学,当时因为学习重心也不在这点上,遂拒绝。直到研究生毕业前夕,暂时将实习的工作告一段落,又惦记起来日语学习的事。我再次找上了那位老师,并且和同级毕业的同学一起参加了初级课程。给我们上课的老师是日语文学系的学生,除了书本上的单词和语法之外,还告诉了我们很多奇怪的知识,比如在月份学习中,告诉了我们从「睦月」到「師走」的传统读法,这很有趣。

此前,我曾想通过 TiDB 的文档翻译工作,来帮助自己学习,后来发现这项工作的推进过于痛苦,在一篇文档的翻译过程中,我需要大量的判断机翻的结果是否合理、查询同类日文资料的表述方式、对专有名词做调研。这对于我一个尚未熟悉日文语法、基础单词掌握不全的人来说实在是过于艰苦了,通常翻译一篇一两千字的文档可能会耗费我一个周末的时间。也是因此,当时 mentor 提出我可以每周用一个工作日来做这项文档的翻译工作时,虽然很心动,但我觉得不能胜任。

在写这篇文章时,我的学习进度差不多在标日初级 20 课,在这个过程中,常年的积累让我对语法、例子的理解变得容易,但顺着上课的思路和老师的补充,理顺了不少此前很混乱的语法。倒不如说,此前的学习方式是接近母语的方式,但是我并没有生存在一个日语交流的环境中,仅靠着影视作品和游戏的输入量,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掌握一门语言还是过于 naive 了。

我相信在学习一门语言时,应当抛去很多已有的对语言的成见,虽然把一句话用对应的中文或英文讲出来会让人容易理解不少,但也有很多用法是无法被语法所简单描述的,也无法用中文或英文十分准确的表达其含义。例如「僕は童です」、「僕が童です」,这两句话翻译到中文都是「我是童先生」,但他们在日语环境中有着不同;又如,我们需要说「ことがあります」、「ことはありません」,前句表示「做过」,后句表示「没做过」,但他们就是需要使用「が」和「は」这两个不同的连接语,这种是不能通过翻译来理解的,这种现象在中文中也有,是我们习以为常的说话方式决定了什么样的语言是正确的,语法是为了描述这一正确性而存在的,而非我们在根据语法说话。

在日语中,同样的语法经常有书面语和口语两种形式,这种区别可能被本地人所忽视,就如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会注意自己需要多使用书面语,在写论文时则会更加正式些。日文中有个术语叫缩约表现,就是用来描述一些语法形式在口语时的缩短形式,比如我们说「コーラじゃだめです」是口语中说「可乐是不行的」,对应的书面语为「コーラではだめです」,这一点在系统学习前被我所忽略,是一味模仿的缺陷。语言有省略的特性,我们在说中文时就经常省略,日语也有,可能不尽相同,例如「頑張れないと」其实省略了后面的「頑張れないと(いけますか)」,这也是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之一。

缩约、省略都需要通过日常的积累进行理解,不能说不系统的、通过动画、游戏进行学习就是毫无效果的,这种学习亦能带来重要的语感。很多中国人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经历在教科书上学习英语,最后发现自己所说的英语和英语母语人说的很不一样,写出来的东西也不像是能够给人看的,又花大量时间去让自己的英语适应母语者的环境,我和一位同事在口语交流时因为他的说话风格和口音,遇到了莫大的障碍,还好他愿意不厌其烦的复述。

繁多的初级语法能够帮助理清单词(动词、名词、形容词)变化,写出基本的句子,但也需要大量的记忆和练习,这是非母语者为了追上母语者所拥有的语感的代价。因此我在课外恶补这方面的语法知识,而短期内大量知识的消化,能够带来对语言整体的感觉。

学语言需要强大的动力,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人学英语是因为学业需要(当然现在不是了),我学日语的动力在于想去日本工作。读书期间没能走出去,如果能够自力更生之后还不尝试往外走的话,那太对不起自己了。当我写下这篇文章时,举例今年的 N1 考试只有三个月整了,应该,能过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