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在毕业之际写给自己,是对内心如何保持对知识渴望的探讨。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越是学习,越是觉得自己无知”的经历,伴随着学习的过程,人会变得谦虚、在听讲时会变得更有耐心,同时也会变得更加痛苦。觉得自己强大且成功是简单的,并且在这种麻醉剂下活得轻松自在。

我将之称为“命题”,是因为一个人对待知识的态度是他的个人意见,是存在他脑海里的想象之中的,“命题是实在的图像。命题是我们所想象的实在的模型。”[▲1]也就是说,可能有人觉得全人类都是失败的,也可能有人觉得全人类都是成功的。但即使全人类都是失败的,也有人活得自信,有人因深刻的感受到了这一失败而痛苦。

所谓文明、夙愿,都不是人生来就有的。在人类拥有交流的语言之前,没有什么文明;在人类拥有思考的语言之前,也没有什么夙愿。而只有当语言能够描述,且人类意识到了这些东西之后,才将其用命题表示出来,但即使这种表示,也很可能存在不同,文明是历史,文明是社会在个体上的投影,这些看法出自不同的人,也都是合理的。

如果上帝的真理果实不是为人类所准备的,那对于遍体鳞伤的发现这是空中楼阁的人会是一种怎样的打击?“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2],这样的结论,这对于研究逻辑学的人来说或许是满足了,但对于宇宙真相又远远不够。

在达成一个大目标之后,会有满足的情绪,但是将其作为自己人生的高峰,会陷入停滞的深渊。但是即使是罗素,在完成「数学原理」后也说“我的智力再也没从这损耗里完全恢复”,对凡人来说感到疲惫而止步不前是能够理解的。持续的超越自己,避免将某个成就刻印在自身,因此劳累一生,这算是失败吗?

在万物之中,人类又是最珍惜自己的生命的,一想到有那么多萤火般一闪而过的生命,享有万物之灵的资源却不能够去追求更多的未知,难道这不能被称之为失败吗?虽然前面说了,命题因人而异,但你读到这里的时候能否感受我所叹息的事情呢,希望不要因此影响你的心情。

想到这里,问题变成了怎样的人生才是不那么失败的,我做不到以未来的后见之明来回答这一问题,尽可能地将“感觉迷茫的话保持学习就可以了,即使是现在看来毫无用处的知识在将来肯定会发光的”这种想法付诸行动,这究竟是对迷茫的逃避,还是迷雾中的天狼星呢?半年前曾写过一篇对未来过分乐观的年度总结,那就把本文当作是自身的警钟。

[▲] 节选自「逻辑哲学论」

[▲1] 4.01

[▲2] 7